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我國新生兒科門診就診及住院的*常見原因。臨床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鑒于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數量眾多,因此對其進行正確的評估、監測和及時處理,避免不必要的過度干預,是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的前提。目前多數高膽紅素血癥的管理指南是基于專家們的共識 [ 1 ] ,存在相互間推薦意見不一致、缺乏同質性等問題,因此有必要根據近年新增的臨床證據進行更新 [ 2 ]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于2001年曾起草“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 [ 3 ] ,2010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 [ 4 ] ,2014年根據國內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情況更新發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專家共識” [ 5 , 6 ] 。10余年來,我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早期篩查、監測和干預的技術方法等取得顯著進展,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病例顯著減少,但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仍非罕見 [ 7 ] ;另一方面,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不必要或過度干預的現象也仍然存在。基于上述現狀,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與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經廣泛征求新生兒學組成員及全/國同行意見,以國內外近年來的循證醫學證據及相關診治技術發展為基礎,制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治指南(2025)”(以下簡稱本指南)。
1. 概述:本指南制訂步驟參考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訂手冊”以及指南研究和評估工具**版(appraisal of guidelines,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Ⅱ) [ 8 ] ,并參考國際實踐指南報告規范撰寫指南文件。本指南工作組成立于2023年6月,制訂前已在國際實踐指南注冊與透明化平臺( 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進行了注冊(PREPARE-2023CN645),計劃書可以通過該平臺獲取。
2.臨床問題的遴選和確定:在文獻查詢、既往指南或共識中存在的問題、新生兒學組成員共識會議等的基礎上,指南制訂專家組成員通過2次專題討論會遴選確定了5個方面的15個臨床問題。臨床和方法學專家針對每個臨床問題,基于人群、干預、對照、結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的原則制訂檢索策略。本指南的推薦說明中重點報告對臨床決策重要且關鍵的結局指標。
3.證據的檢索、提取與評價:檢索數據庫包括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等數據庫。檢索的關鍵詞為“新生兒”“早產兒”“指南”“高膽紅素血癥”“黃疸”“膽紅素腦病”或“newborn”“preterm”“guideline”“hyperbilirubinemia”“jaundice”“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檢索限定為2004年1月至2024年8月的中英文文獻。納入與臨床問題相關的臨床實踐指南、專家共識、系統評價、Meta分析及原始研究等研究證據,并對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進行偏倚風險評估。
4. 推薦意見、證據概述和推薦說明:本指南采用證據推薦分級的評估、制訂與評價(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 [ 9 , 10 ] ,結合相關臨床實踐指南推薦,對證據質量和推薦意見的推薦強度進行分級( 表1 ),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臨床實際,增加了“特殊情況”(X),即臨床不可能進行驗證試驗,而實際的利或弊已經非常明顯 [ 11 ] 。*終利用改良德爾菲法分別進行了1次網絡會議及2輪網絡投票,共52名專家參與投票,每條推薦意見共識率達到80%以上即達成專家共識,形成*終推薦意見及推薦強度。該項工作于2024年10月完成。
5. 推薦意見的外審和批準:指南推薦意見初稿由外部同行專家評審,根據專家的反饋意見或建議進行改進,*后提交指南指導委員會批準。
6.指南傳播、解讀和更新:在新生兒相關的學術會議進行介紹和指南解讀,有計劃地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兒科、新生兒科等醫護人員學習指南相關內容并正確使用,同時通過網絡學術平臺進行傳播。以后擬根據臨床新的研究證據每6~8年適時更新。
7. 指南適用人群:目標人群為所有新生兒。指南的使用人群為各級醫/院從事新生兒評估或**診治的醫護人員,包括產科、兒科、新生兒科、社區全科等。
未完,接中篇
(馬曉路 杜立中 周文浩 張擁軍 富建華 母得志 史源 馮星 執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