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量化辨識與調養指導方案》
中醫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中醫體質量化辨識與調養指導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是“治未病”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有利于實施個體化診療,有利于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對于防治慢性非傳染性**具有現代醫學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醫體質量化辨識與調養指導具體是指通過對個體的“體質辨識”確定其體質屬性,然后以“完全平和質”為目標,對其通過“辨體調理”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實現健康維護與促進。
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發布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提供了中醫體質量化辨識的方法、工具與評估體系。將中醫體質分為9種基本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每種體質有其獨自的特征。判定標準將平和體質確定為正常體質,將其它8種體質確定為偏頗體質,并對判定結果進行了量化分級,平和體質分為“是”、“基本是”、“否”三級、偏頗體質分為“是”、“傾向是”、“否”三級。現根據各種體質制定了相關調養指導方案。 一、平和質 ㈠體質概要 1.定義 氣血陰陽平衡,無不適表現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 2.易見體質特征 總體特征: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㈡調養指導方案 1.調攝原則:順其自然,適當運動,營養豐富,處事中正。 順其自然:主要指環境起居方面應該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生于天地之間,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是一個“小宇宙”,是大自然(“大宇宙”)的組成部分,賴于自然界天地之氣的充養,又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方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適當運動:主要指形體運動時,應該把握住“度”。形體運動可促進氣血的周流,“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而“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弗郁,諸病生焉”。但過與不及都是病,運動應該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適當”為度,不可不及,也不可太過。 營養豐富:主要指飲食物的種類、成分應該平衡搭配。《內經》有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飲食應該種類豐富,但又不可偏食,不可偏寒偏熱。 處事中正:指處事得當,不偏不倚,內心平和。古人早就發現情緒的波動可以引起身體的**,因而非常講究內心的平衡之道。《黃帝內經》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情緒的波動可以導致氣血內亂而誘發**。現代醫學也發現,人類**與心理壓抑有關的比例約為65%~90%。緊張、憤怒、敵意等**情緒容易破壞人體**系統,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平和質的人心理素質較好,如果遇事能夠恰當地應對,就可保持內心的平和狀態,有利于身心健康。 2.環境起居:生活起居順應一年四季氣候特點,保證充足睡眠。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適當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根據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物。 睡臥順應四時:養生應根據四時季節的陰陽變化而調整,順應自然規律以得天地之養。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四季、晝夜等規律相符,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安排作息,有利于機體的健康。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四季的作息時間應根據季節陰陽相互關系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春夏養陽”則春天宜早睡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因夏天晝長夜短故要適當午睡;“秋冬養陰”則秋天宜早睡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3.形體運動:根據個人體力可進行太極拳(劍)、五禽戲、八段錦、散步等柔緩的運動。也可選擇跑步、籃球、排球、足球、踢毽子、跳交誼舞、健身操、抖空竹等運動量較大的項目。 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以調**機、增強體質、舒暢情志。平和質的人精力充沛、體力較好,既可進行太極拳(劍)、五禽戲、八段錦、散步等柔緩運動,也可選擇跑步、籃球、排球、足球、踢毽子、跳交誼舞、健身操、抖空竹等運動量較大的項目,視個人體力和愛好量力而行。 4.精神調適:開朗樂觀,心態平和,與人為善,和諧上進,樂于合作。 平和質的人性格隨和開朗,心理素質較好,平時要多和朋友交流,培養對身心有益的興趣愛好,與人為善,多幫助別人,不攀比,不計較,有助于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飲食調理:飲食宜營養豐富,葷素合理搭配,不可偏食。進食應有所節制,不可過饑過飽,不要偏寒偏熱。少吃油鹽。 平和體質的人,機體處于陰陽平衡狀態,飲食調理方面也應注意保持這種平衡。飲食宜多樣化,營養結構、溫涼寒熱應合理搭配,不可偏食;進食有度,不可過饑過飽。善于養生的人,還可以借助食物的寒熱溫涼之性,來制約四時陰陽的偏盛,通過互制,達到互養,使陰陽不偏,以保健康。 6.**調養:不需**調攝。 平和體質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狀態,沒有生病的時候不需**調養。 7.音樂及其他調攝: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音樂,各種風格的可以交替欣賞。堅持點按足三里、涌泉等保健穴位。 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音樂,各種風格的可以交替欣賞,意在保持平衡的心態、愉悅的心情。可堅持點按足三里、涌泉等保健穴位。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該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該穴是保健要穴,因為脾胃是后天之本,經常按摩足三里穴有調節機體**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等作用。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該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處**、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腎是先天之本,經常按摩此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 二、氣虛質 ㈠體質概要 1.定義 由于元氣不足,以氣息低弱、機體、臟腑功能狀態低下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質狀態。 2.成因 先天本弱,后天失養或病后氣虧。如家族成員多較弱、孕育時父母體弱、早產、人工喂養不當、偏食、厭食,或因年老氣衰等。 3.易見體質特征 總體特征: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征: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后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㈡調養指導方案 1.調攝原則:避免勞累,食宜甘溫,藥宜**。 避免勞累:主要指氣虛體質者凡事要量力而為,以不感到疲勞為度,避免進一步損耗正氣。氣是生命的元動力,具有推動、營養、固攝等作用,機體的一切生理活動皆賴氣的化生與推動。“氣甚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充才能神旺,神旺才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云“勞則氣耗”,過度勞累會使已經虛少的正氣進一步損耗。 食宜甘溫:主要指氣虛質者飲食應以味甘、性溫為宜。每種食物都有調養氣血的作用,“五味入口,藏于腸胃,以養五臟氣”(《素問·五臟別論》)。食物有寒、熱、溫、涼之“四氣”,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性味不同則作用不同:“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味甘、性溫之品入脾補氣,因脾胃為水谷之海,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問·經脈別論篇》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從而營養周身。 藥宜**:主要指**調養應該以**補虛為主。****對應五臟,可以分為補心氣、補肝氣、補脾氣、補肺氣、**氣等五類,應該區分清楚。 2.環境起居: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適當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夏季注意避暑,使用空調避免直吹、久吹。秋冬注意保暖。避免大汗、醉酒等,生活起居規律,切忌連續熬夜。 睡臥順應四時:養生應根據四時季節的陰陽變化而調整,順應自然規律以得天地之養。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安排作息,有利于機體的健康。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四季的作息時間應根據季節陰陽相互關系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春夏養陽”則春天宜早睡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因夏天晝長夜短故要適當午睡;“秋冬養陰”則秋天宜早睡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氣虛質者不耐署濕寒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怕氣溫的驟升驟降、過冷過熱。氣虛體質的人都要根據季節、氣溫的變化而注意養護,衣服的增減,空氣的流通,保暖避暑等工作都要做好。空調使用要適度,勿貪涼、貪熱,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一身大汗、醉酒、熬夜都容易讓已虛的正氣耗散過多,加重氣虛的程度。 3.形體運動:根據個人體力選擇太極拳(劍)、五禽戲、八段錦、散步、慢跑或放風箏、打門球等偏于柔緩的運動。不宜作劇烈運動,避免激烈的競賽及冬泳等。 運動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養生之道,常欲小勞”。氣虛者,氣不足所以常常懶動,但懶動又易導致氣留滯不行而加重氣虛的程度。因此,氣虛質者應該多靜少動,宜量力而行,以柔緩為主,而不宜多動或爭運動之勝負,避免過度勞累而耗氣。太極拳(劍)、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保健項目動靜結合、身心俱養、簡便易行,比較適合氣虛質者。冬泳因為是在寒冷的季節進入寒冷的水體中運動,耗損陽氣嚴重,不適合氣虛質者。 4.精神調適:適當多休息。欣賞書法、繪畫、戲曲或養喂花鳥魚蟲等。多知足,少攀比,不可躁動,避免過度思慮。 氣虛質的人精神情緒常處于低落狀態,導致阻礙氣血的周流。精神調適的目的是要讓氣虛質者身心變得樂觀、豁達、愉快,促進氣血的流通。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所以,氣虛質者心志應適當多休息,清心凈欲,以保存精神,避免散神耗氣,比較適合欣賞書法、繪畫、戲曲或養喂花鳥魚蟲等偏于靜心養神的方法。 與人攀比,多見短長,力不足以改變局勢則為心存為思慮,思慮過多則傷脾耗氣。氣虛質者養心方面應做到知足常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5.飲食調理:常吃粳米、糯米、小米、黍米、山藥、土豆、大棗、胡蘿卜、香菇、鵝肉、鵪鶉、牛肉、兔肉、鰱魚、鱖魚、鱔魚等。少吃青蘿卜、檳榔等耗氣食物。飲茶宜選紅茶,不宜多飲綠茶。藥膳可用茯苓粳米粥(茯苓12克,粳米100克)、山藥桂圓粥(山藥100克,桂圓15克)等。少吃油、鹽。 氣虛質者應多吃上述所列甘溫**之品。常見的如粳米,性平,味甘,《食鑒本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粳米對于脾氣不足,飲食減少,大便稀溏,嘔吐,腹瀉等人有益。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現代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牛肉,性平,味甘,有補脾胃、**血的作用,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血的作用,脾虛氣血不足之人可經常服用,宜用大棗煨爛服食。山藥,性平,味甘,有養陰補肺、**健脾、**固精的作用,脾氣虛弱,食欲差,慢性腹瀉者宜多食。 青蘿卜、檳榔等食物具有耗氣作用,多吃容易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所以氣虛質者不宜多吃。紅茶偏溫,綠茶偏寒,故氣虛者宜選紅茶,不宜多飲綠茶。 **藥膳:茯苓粳米粥,茯苓12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共煮為粥。山藥桂圓粥,去皮的鮮山藥100克切為小塊,加桂圓15克及適量清水,慢火燉為糜粥。 6.**調養:可用人參、黃芪、黨參、**參、白術等。脾氣虛宜選四君子丸或參苓白術散。肺氣虛常感冒宜選玉屏風散。腎氣虛宜服腎氣丸。 氣虛質者宜選上述所列**之品。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能大補元氣,益智**。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升陽、**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等功效。黨參,性平、味甘,有補中**、生津養血的功效,常用于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等癥。**參,性平,味甘、微苦,有補肺健脾、**生津的功效,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者。白術,性溫,味甘、苦,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等癥。 **方劑:四君子丸由黨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組成,有**健脾的功效,用于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參苓白術散出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炙甘草、白術、山藥,有**健脾、滲濕止瀉的功效,用于脾虛濕盛證。玉屏風散出于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組成:黃芪、白術、防風,有**、固表、止汗的功效,用于表虛自汗,易感風邪。玉屏風散是中醫預防氣虛感冒的專方,還能**癥狀輕微的早期感冒,比如傷風后出現鼻塞、怕冷等癥狀。腎氣丸多用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所載之方,由干地黃,薯蕷,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組成,主治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舌質淡胖,尺脈沉細;及痰飲喘咳,水腫**,消渴,久泄等。 7.音樂及其它調攝:欣賞具有田園、山野等自然風格的樂曲。輕緩按揉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艾灸氣海、百會等穴位。 氣虛質者應以輕柔和緩的樂曲陶冶性情,既有利于氣血周流,又不耗傷氣血,田園、山野等自然風格的樂曲比較適合,此類樂曲有靜謐、流暢的特點,令人心緒寧靜、舒暢。 足三里:定位: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揉足三里是補**血的好方法,因為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要穴,此穴所屬的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主人后天之氣。民間還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利用足三里來養**體的方法自古以來就大受人們的推崇,早在隋唐時期的醫學著作里就有灸足三里治病養生的記載。在《黃帝內經》中也有“邪在脾胃……皆調與足三里”之說。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功用:清利溫熱,健脾**,益腎調經,通經活絡。氣海:位于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屬于任脈。功用: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主治:虛脫、形體贏瘦、臟氣衰憊、乏力等氣虛病證;水谷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等腸腑病證;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 百脈之會,百病所主,可以升提一身之氣,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焦躁等。如用艾灸,更可溫陽**,補腦益髓。
電 話:0537-2333280 2333286 傳 真:0537-2892563 網 址:www.xdiu.com.cn 郵 箱:sdhyss@126.com 服務專線:13355370580 服務專線:13355370380
? 邳州市公共衛生兒童健康體檢項目嬰幼兒智能體檢儀合作單位 ? 揚州市邗江區婦幼保健系統嬰幼兒智能體檢儀中標單位 ? 梁山縣公共衛生萬名醫生下鄉體檢項目身高體重測量儀合作單位 ? 國內品牌健康管理系統配套身高體重工作站協議供應商 ? 汶上縣衛生局藥品器械集中采購配送中標單位 ? 重慶市區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備采購項目中標品牌 ? 廣寧縣衛生健康局健康體檢一體機采購項目中標品牌